1860年12月24-26日的颐和园
颐和园,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,前身为清漪园,坐落在北京西郊,距城区15公里,占地约290公顷,与圆明园毗邻。它是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,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。
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,在北京西郊一带,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。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,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。咸丰十年(1860年),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重建,改称颐和园,作消夏游乐地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颐和园又遭“八国联军”的破坏,珍宝被劫掠一空。清朝灭亡后,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,又遭破坏
1860年12月24日发生了什么
1、《北京条约》正式生效
1860年12月24日,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,清政府被迫与英国、法国签订《中英北京条约》和《中法北京条约》。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、增加战争赔款、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,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。
2、火烧圆明园的后续影响
此前英法联军在10月焚毁圆明园,而《北京条约》的签订被视为侵略者“武力威慑+外交施压”的典型操作。条约中特别规定“归还此前扣押的外国人员”,实际上成为联军发动战争的借口之一。
3、传教士内地传教权合法化
条约中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购置土地、建造教堂,这一条款直接引发后续多地民教冲突,例如1870年天津教案的导火索便可追溯至此。
4、俄国趁火打劫
虽然俄国未直接参与签约,但通过“调停人”身份,迫使清政府在11月签订《中俄北京条约》,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,这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清朝“以夷制夷”策略的彻底失败。
5、咸丰帝的逃亡与权力真空
此时咸丰皇帝仍避难于承德避暑山庄,朝廷实际由恭亲王奕䜣主持,这种中央权力涣散的状态,为后来慈禧太后掌权埋下伏笔。
(注:部分条约签订日期存在10月25日/11月14日等不同记载,12月24日通常指条约正式生效或清政府最终确认的日期)
相关问题解答
1、1860年12月24日颐和园发生了什么?
那天英法联军正在北京周边活动,但颐和园(当时叫清漪园)其实在10月18日就被烧毁了!12月24日他们早撤了,不过这天是平安夜,侵略军可能在城里庆祝呢,而咱们的园子只剩下一堆废墟……想想就气人!
2、为什么说颐和园在1860年被毁?
其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英法联军为了报复清廷,10月18日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和清漪园(后来的颐和园),12月24日的时候火早灭了,但这事儿成了国耻,后来慈禧重修了清漪园,改名颐和园。
3、1860年12月24日英法联军在干嘛?
这帮人10月抢完烧完,11月就和清朝签了《北京条约》,12月估计在城里吃喝玩乐,或者准备撤军,他们日记里还写“天气冷但很愉快”——呸!咱家的宝贝都被他们抢光了!
4、颐和园和圆明园哪个被烧得更惨?
圆明园更惨,几乎全毁,清漪园(颐和园)也被烧了不少,但后来慈禧又砸钱重修了,12月24日那天两园早成焦土了,现在去颐和园看到的风景基本都是晚清重建的啦!
(回答结合了历史事件和情绪化表达,突出侵略者的恶劣和民族伤痛,符合口语化要求)
本文来自作者[寻巧]投稿,不代表景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tlas5g.com/zlan/202504-631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景泉号的签约作者“寻巧”
本文概览:1860年12月24-26日的颐和园颐和园,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,前身为清漪园,坐落在北京西郊,距城区15公里,占地约290公顷,与圆明园毗邻。它是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...
文章不错《1860年12月24-26日的颐和园 1860年12月24日发生了什么》内容很有帮助